(国际观察)学者:中美关系遇到问题时,更需要为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北京9月3日电 题:学者:中美关系遇到问题时,更需要为人文交流注入活力
记者 刁海洋
“人文交流犹如中美关系的生命线,越是在政治、经贸等领域出现问题时,越需要迎难而上,为人文交流注入更多活力。”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王栋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多名中国赴美人员实施签证限制措施,对中国在美学生学者、科技人员乃至华人科学家进行无端指责和骚扰。这些举动严重影响中美人文交流与科技合作。
针对上述行为,王栋表示,这是典型地将人文交流政治化,无视其互利共赢的本质,凸显美国一些极端保守派和强硬派正在将零和思维应用在处理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他们对中国存在误解误判、对中国发展感到恐慌焦虑,在意识形态上抱有偏见。
王栋认为,当前这种局面皆由美国造成,其成因至少有三个。从国家层面上看,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高调提出世界重回大国竞争时代,并认为中国从“价值观、制度和利益”等方面对美国构成全面挑战。在这一大背景下,人文交流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一环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多名极端保守派和强硬派人士占据白宫、国会及各强力部门的要职,他们中有人因担忧美国“吃亏”而主张与中国“脱钩”,有人习惯于树立假想敌,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滋扰打压中国赴美人员,以此制造“寒蝉效应”。
此外,一些美国政治人物构建出一套具有欺骗性的逻辑和说辞,在舆论的推波助澜下塑造出某种“现实”。他们利用民粹主义情绪将中国塑造为美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替罪羊”,以操弄民意的方式营造出自下而上的反华氛围。这些做法非常不利于普通民众形成对中美人文交流的正确认知,值得警惕。
令人欣慰的是,非理性认知和荒谬做法没有对中美关系大势产生逆转性影响,中美人文交流在美国仍有坚实的民意基础,扩大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仍是大势所趋。王栋说,对于损害中美人文交流的做法,美国国内始终有诸多反对声音。在教育界,多家美国著名高校的校长公开反对打压学术交流的做法,对包括中国留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和学者表示支持。
王栋表示,在当前的形势下更应该坚定不移地做好人文交流特别是青年交流的工作,着眼长远,细水长流。他以北大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举例称,该基地作为教育部最早设立的服务于中美人文交流机制的智库,一直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以及布鲁金斯学会等著名高校和智库保持着密切交流合作。
他介绍称,过几天又将有一批近20人的美国顶尖高校本科生来访,与北大师生座谈交流。他说,他所接触的美国学生普遍渴望了解中国,他们在来到中国后通常会以亲眼所见代替此前的刻板印象。“这正是人文交流的魅力所在,也被实践反复证明是消除误解、增加好感的有效办法。”
他另举一例称,一名美国知名智库的资深学者近期首次获得一年期多次往返中国的签证,这名学者对此非常高兴。王栋表示,这凸显出在美国寻求遏制打压中国学者之时,中国正以更开放自信的姿态推动中美人文交流。
王栋说,人文交流的特点在于“计长远”和“打基础”,需要定力和智慧。回顾中美建交40年来的历程,人文交流对于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氧气”。他表示,中美人文交流当前确实面临较大挑战,但坚实牢固的民意基础让我们有理由对前景感到乐观。
习近平主席把人文交流喻为中美关系的地基。王栋说,在新的时空环境里,中美应牢牢把握“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本着对两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尽最大努力固本清源,夯实两国关系民意基础,推动中美关系克服困难继续前行。(完)
责编: